>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研究生学术交流论坛第九期—人文院开展《应急管理》主题学术交流会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4-05-10 09:15 编辑:马建荣

学术交流会作为研究生之间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其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研究水平,拓宽研究视野。在这里每一位研究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术经历,交流研究心得。2024年5月9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交流会如期举行。本期学术交流会以“应急管理”为主题展开,由2023级研究生刘子瑄主持,由郭斯媛、刘子瑄、武士禹、卢一凡四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逯菲菲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郭斯媛同学分享的文章是《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数字时代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她从作者简介、技术赋能:应急管理变革的起点、以整体智治思维引领模式创新、以平台逻辑重塑体制机制、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结论与讨论等六个部分来为大家展示这篇文章,她对应急管理变革的起点、模式创新、系统重塑最后到创新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得出数字技术所取向的整体智治思维在治理实践中推动了应急管理模式创新,使得应急管理的决策行为从基于领导者“模糊”的管理经验转向精密的数据分析、治理重心从应急处置转向风险监测、核心价值从封闭管控转向开放共享,初步建构起了数字时代应急管理的蓝图。与此同时,为避免模式创新探索在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之下走向消解,公共部门应依托平台逻辑推动体制机制重塑。“平台式”的应急管理形态仍依托于实体的、正式的科层体制,但能够通过“调适性的权力结构”、“灵活的分工重组”、“包容性的参与形式”等组织特征,赋予突发事件应对足够的适应性与敏捷性,从而在应急管理实践中动态调整组织规则、结构和关系,以“可进化的”的体制设计适应变化的风险环境与技术发展。

刘子瑄同学分享的文章是《数字孪生体牵引应急管理过程整合:行进中的探索》,他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建构、数字孪生体牵引应急管理过程整合的路径选择、适用范围及约束条件、结论等几个方面向我们解释了“数字孪生体”这一概念以及作者提出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最小管理单元牵引应急管理的过程整合论。数字孪生体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数字孪生也称数字镜像、数字化映射,可看作一个或多个互相关联且机要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在中文释义中既包含事物本身(物体、实体)或事物的集合平台或规矩(体制、体系),而数字孪生体中的“体”不仅指与物理实体或空间对应的数字化实体或模型,也指数字孪生背后的技术体系或知识集成,还指向在系统级和体系级场景下的数字孪生应用。总结结论:应急管理的过程整合是适配突发事件动态变化的逻辑必然,依托最小管理单元的数字孪生体,精准识别风险、隐患、事件及危机的不同形态变化,于数字孪生体中适配、切换、优选应急管理流程,同步指挥线下组织循环行动,牵引因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而持续优化整合信息过程和行动过程。

武士禹同学分享的文章是《数字时代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图景》,他从引言、理论基础、驱动机制、基本内涵、发展图景、政策前景等六个部分向我们展示这篇文章,他向我们介绍了数字治理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数字孪生理论、链接主义理论、数字利维坦理论以及智慧社会理论在应急管理与社会中的应用,提出了以理念为政策指导,以战略为政策高度,以规划为政策切入点,以决策为政策核心,以社会为政策依托,通过政策制定推进数字时代应急管理的实质性变革的发展图景。

卢一凡同学分享的文章是《让基层应急系统运转起来:城市生命体视角下的融通型结构》,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概念介绍、案例经验、实践启示。通过她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基层社会的制度困境,即: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不能简单复制行政科层体制、既要重视安全问题,又要处理大量日常性的社会治理事务、既要面对突发事件,又无法做到专业精深、装备齐全。她还向我们讲述了城市生命体的概念、起源、应用以及通融型结构的特征,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与在上海实践得到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融通型组织结构的优势是组织整合、机制整合和技术整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参会的同学们积极发言,根据分享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既能激发创新思维,又能拓宽学术视野。学术交流会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是一个启迪与创新的摇篮。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思考,学会探索。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尚未被发现的学术瑰宝;用坚定的信念,去追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遭遇困难,或许会面临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探索的道路上。这场学术交流会使我们的智慧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升华。

上一条:人文学院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下一条:法学教研室组织开展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