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是人文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四子王旗吉生太镇的第三天实践,各位志愿者们仍然投身在基层工作中,兢兢业业的完成自己的实践工作。
公合成村位于吉生太镇北部,有37户贫困人口。志愿者乌仁塔那和敖恩达古拉利用一天的时间对这里进行了入户调研。乌仁塔那说:“入户调研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这里的状况,走过的村户有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已脱贫却仍在享受福利政策的村户,在每一户的调研都很令我心酸,村户多数都是老人,年轻人带着小孩子们外出务工,拿着微薄的收入,部分儿女会给父母打钱回来,也有由于自己收入微薄,无法赡养老人的情况,贫困户老人仅凭国家政策所扶持的3000多元来维持一年的生计。”
志愿者们入户调研了解到的是最真实的农村现状。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而无人赡养,无人看望,劳动力的丧失更使家中没有收入来源。“精准扶贫”就是要深入到这些贫困户的家中,对不同的扶贫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进入到塘坊卜子村的志愿者张旭泽昨天的工作是协助当地的工作人员,对扶贫开发的档案进行整理,例如精准识别档案、精准帮扶档案、精准脱贫档案等等。他表示在整理了一定数目的档案后,对扶贫对象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掌握了扶贫工作的方法后,他激动地说:“扶贫工作开发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一方面通过给他们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式进行输血,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无息贷款,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达到小康水平,而不是一味的等、靠、要,让他们自身造血,通过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从而达到脱贫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也可以防止出现刚脱贫又返贫的尴尬现状的出现。”
在来到四子王旗吉生太镇的各个村落后的这四天中,各位志愿者纷纷感叹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与电视新闻上展现出的已脱贫新农村的面貌的不同,大家若有机会都应该走入农村,切身感受贫困环境才能进行更具同感性的应援“扶贫攻坚”工作。而当下的我们最适宜的途径便是走出校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融合起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利己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