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人文院举办第二十四期研究生主题读书会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4-04-12 17:29 编辑:马建荣

2024年4月12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第24期研究生读书会在学院一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倦怠社会》,由2023级学术研究生王雅坤同学主持,由张佳欣、卢一凡、刘俐宏、绍大力四位同学主讲,学院伊丽娜老师出席此次活动。

第一位主讲人张佳欣,从作者背景、相关作品、本书介绍、“自我剥削”理论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为大家分享了她阅读《倦怠社会》的所思所想。作者韩炳哲在书中通过对马克思“他者剥削”理论范式的研究,提出了“自我剥削”理论,分析了“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的原因,归纳了“自我剥削”的危害,并且尝试提出“自我剥削”的救赎方式。张佳欣同学指出,在当今社会,“积极社会”不一定就带有字面上的积极意义,“倦怠社会”同样不一定就是消极麻木的,正像作者引用莫里斯·布朗肖的话:“倦怠有一颗宽广的心”,倦怠给了当代人一个休憩的角落。

第二位主讲人卢一凡,从作者简介、核心概念、章节概况、延伸思考四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倦怠社会》讲述了我们正处在由否定性社会发展到肯定性社会的过程中,也就是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转型之中。在这个过程里,整个世界变得过度积极,但是我们会感到更加倦怠。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作者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他认为这些病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炳哲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这种转变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

第三位主讲人刘俐宏重点介绍了由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由否定性暴力到肯定性暴力、由他者规训到自我剥削、由深度无聊到沉思生活四种观念和社会现实的转变。日益增长的信息和媒介内容,使得大众思维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重,这反过来也影响了大众的注意力结构,变得分散、碎片化。作者韩炳哲认为,多任务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也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它其实代表着一种倒退。这种倒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人们将缺乏专一的注意力进行创造,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

第四位主讲人绍大力,以“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无法消除的疲惫?”这一问题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分享了他阅读后的感受。绍大力同学介绍到:导致倦怠社会的原因是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从规训社会转向了功绩社会。简单点可以理解为,从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社会,变成了我们自己压迫和剥削自己的社会。导致我们进行自我剥削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对自我成功的追求,也就是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因此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开启和自己的战争。如何走出倦怠社会,答案就在韩炳哲的另外一本书里《爱欲之死》,也就是重塑爱欲,通过爱欲找回消失的“他者”。

四位同学分享结束后进入到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纷纷就本次读书会内容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分享读书的思考和理解。有同学谈到,人类社会以前总是在与疾病作斗争,病毒对人体来讲是外来物,人体可以通过接受疫苗等方法来拒绝和分割病毒。而现在社会大多数致死率高的疾病被克服了,但疾病却并未减少,现代疾病来自于自身。由于自身的难以排他和拒绝,导致缺失抵抗而出现各种精神疾病。有同学谈到,人类个体应该被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社会要求,一部分是自我期望还有一部分是自我关怀,我们需时刻关注自己的能量是否足以支撑社会要求和自我期望,当自己认识到能量缺乏时应该学会慢下来,给自己一些停顿。

读书会最后由伊丽娜老师进行点评总结。伊丽娜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读《倦怠社会》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伊丽娜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迟子建编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全书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上一条:研究生学术交流论坛第七期—人文院开展《基层治理》主题学术交流会

下一条:研究生学术交流论坛第六期—人文院开展《数字治理相关研究梳理》主题学术交流会